点击下载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化地质图的图层划分及各图层的属性表格式,并对图层名、属性表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做了规定。
本标准适用于1: 50000、1:200000地质图数字化建立地理信息系统(GIS),进行数据采集、存储、管理、检索、空间分析、输出和实现信息共享。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GIS应用系统可参照执行。
2 引用标准
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,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。本标准出版时,所示版本均为有效。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,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。
GB/T 2808-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
GB/T 9649-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
GB/T 13923-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
GB/T 13989-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
DZ/T 0001-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(1:50000)
DZ/T 0157-95 1: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
DZ/T 0160-95 1: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
3 定义
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:
3.1 图元
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,分为点、弧段、多边形三种类型。
3.2 图素
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,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。
3.3 图层
由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,以及用于描述这些图素特征的属性数据
构成一个图层。一幅图由若干个图层组成。
3.4 图类
地质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。
3.5 数据项
属性数据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。
3.6 数据类型
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,如:字符型C、数值型N、日期型D。
3.7 属性表
描述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。
4 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
4.1 图层命名规则
数字化地质图以图幅为单位进行管理,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图幅中都是一致的。建立GIS系统以图层为单元进行管理。为保证多幅图拼接后每个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,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,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:
△ × △△△ ××
┬ ┬ ─┬─ ─┬─
│ │ │ │
│ │ │ └──某一图类中划分的图层数字编号
│ │ │
│ │ └──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,最长三位,可少于三位
│ │
│ └──比例尺代码(1-1:1000000, 2-1:500000, 3-1:250000, 4-1:200000,
│ 5-1:100000, 6-1:50000)
│
└──图类代码(如D:地质,L:地理)
其中,若图名超过3个汉字,则取前两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。若图名出现重名时,则前两位不变,第三位改为数字顺序编号。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,如首字母与已有图类代码相同,则为专业术语第二个字拼音的首字母。每一图类还可分若干图层,由编码结构中最后两位数字顺序编码。其中图名编码部份当有需要时,可直接采用国标分幅编码,并编制与上述方案中三位代码的对照表,以实现数据交换。
4.2 属性表命名规则
每个图层的点、弧段或多边形有不同属性表,每种属性表需确定名称。其编码结构如下:
△ × △△△ ×× △
┬ ┬ ─┬─ ─┬─ ┬
│ │ │ │ └──图层属性表的识别码
│ │ │ │
│ │ │ └──图层数字编号
│ │ │
│ │ └──图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,最长三位,可少于三位
│ │
│ └──比例尺代码(1-1:1000000, 2-1:500000, 3-1:250000, 4-1:200000,
│ 5-1:100000, 6-1:50000)
│
└──图类代码(如D:地质,L:地理)
识别码采用字符,取属性表主要含义的一个汉语拼音的首字母。如1:50000将军庙幅地质图中地层图层有地层界线和地层单位二种属性表,分别取界线(J)、地层(D), 即用D6JJM01J、D6JJM01D表示。具体属性表名见属性表格式。
4.3 数据项名及代码
数据项名及代码按GB/T 9649规定填写,具体见各图层属性表及数据项说明。
4.4 图元编码规则
图元编号是GIS连结图形与属性的关键字,在两者中必须保持一致。图元编号由顺序码和识别码两段组成,顺序码视图元数目可取1-4位数字填写;为保证多幅图拼接后相同图素的图元编号不重码,应在不同图幅的图元顺序码前分别加识别码。一个省的1:50000、1:200000图幅数均不超过4位数,将全省统一编码的顺序号(1-3位数)作为识别码加在图元顺序码前构成图元编号。
5 图层划分
5.1 图层划分原则
(1)按用户需求, 将地质图图素内容划分为若干图层。
(2)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。
(3)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。
5.2 地质图图层划分
地质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和地质要素两大部分,根据需要将二者分别划分为如下图层。
5.2.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(LX△△△01)
数字化地质图的总体描述,内容包括角点坐标、图幅号、比例尺、调查单位及出版年代等。
5.2.2 水系图层(LX△△△02)
包括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沼泽地、海岸线、干出滩等及其类别和名称。
5.2.3 交通图层(LX△△△03)
包括铁路、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。
5.2.4 居民地图层(LX△△△04)
包括乡镇及以上各级政府驻地和居民地名称。
5.2.5 境界图层(LX△△△05)
包括县以上(含县)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和其它特殊地区、自然保护区界线。
5.2.6 地形等高线图层(LX△△△06)
包括地形等高线及高程、各类测量控制点、山峰高程点。
5.2.7地层图层(DX△△△01)
包括沉积地层、火山地层、变质地层的界线及地层的主要特征。
5.2.8火山岩岩性及火山岩相图层(DX△△△02)
包括各种火山岩岩性、岩相界线及其特征。
5.2.9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(DX△△△03)
包括各种特殊成分、标志、形态、成因含义的非正式沉积、变质、火山地层单位界线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0侵入岩图层(DX△△△04)
包括侵入岩及变质变形侵入岩(体)界线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1 脉岩图层(DX△△△05)
包括各类脉岩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2 围岩蚀变图层(DX△△△06)
包括各种围岩蚀变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3 混合岩化带、变质相带图层(DX△△△07)
包括各类混合岩化带、变质相带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4 断层(带)图层(DX△△△08)
包括各类断层(带)线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5 韧性变形带图层(DX△△△09)
包括各韧性变形带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6 褶皱图层(DX△△△10)
包括各类褶皱轴线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7 矿产图层(DX△△△11)
包括矿产地(矿点、矿床)的矿种、矿床成因类型、矿床规模、矿石品位、成矿时代及地质工作程度等主要信息。
5.2.18 产状符号图层(DX△△△12)
包括地层产状和片理、片麻理、劈理、线理、流面及裂隙等产状及其主要特征。
5.2.19 其它图素图层(DX△△△13)
包括化石采样点、同位素年龄采样点、钻孔、火山机构、震中、泉及图切剖面线等。
说明:图廓外的柱状图、图切剖面图及其它附图可根据需要扫描压缩存储,图名、比例尺、接图表、责任表等内容在输出图件时按要求由软件生成。
6.属性表格式与说明
6.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
6.1.1 图幅角点属性表(LX△△△01T)
表1 图幅角点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幅角点编号 |
IDTIC |
N5 |
|
2 |
角点X坐标 |
XTIC |
N13.3 |
m |
3 |
角点Y坐标 |
YTIC |
N12.3 |
m |
6.1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.2.1图幅角点编号
1:50000、1:200000图幅角点分别按自西向东、从北而南顺序省内统一编号填写。
6.1.2.2 角点X、Y坐标
按理论计算值,以米为单位填写。如果不作投影变换,直接输入角点的经纬度坐标值,则必须转换成十进制的度,以度为单位。
6.1.3 图幅基本信息属性表(LX△△△01J)
表2 图幅基本信息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地形图编号 |
CHAMAC |
C12 |
|
2 |
图 名 |
CHAMAA |
C30 |
|
3 |
比例尺 |
CHAMDB |
N7 |
|
4 |
坐标系统 |
CHAG |
C1 |
|
5 |
高程系统 |
CHAI |
C1 |
|
6 |
左经度 |
DDAEBE |
C7 |
°′″ |
7 |
右经度 |
DDAEBF |
C7 |
°′″ |
8 |
上纬度 |
DDAEBG |
C6 |
°′″ |
9 |
下纬度 |
DDAEBH |
C6 |
°′″ |
10 |
成图方法 |
QDAQ |
C1 |
|
11 |
调查单位 |
QDAE |
C30 |
|
12 |
图幅验收单位 |
QDYGG |
C30 |
|
13 |
评分等级 |
QDYH |
C1 |
|
14 |
出版时间 |
DDAEED |
C6 |
YYYYMM |
15 |
资料来源 |
PKIGJ |
C30 |
|
16 |
数据采集日期 |
SDAFAF |
C6 |
YYYYMM |
6.1.4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.4.1地形图编号
按GB/T 13989规定填写。
6.1.4.2 图名
按原地质图的汉字名填写。
6.1.4.3 比例尺
指地形图比例尺,填写比例尺分母值。
6.1.4.4 坐标系统
指地形图采用的坐标系统,按GB/T 9649 CHAG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.4.5 高程系统
指地形图采用的高程系统标准,按GB/T 9649 CHAI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.4.6 左经度、右经度、上纬度、下纬度
指地形图四个图廓角点的经纬度坐标值,填写精确到秒。
6.1.4.7成图方法
指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,按下列代码填写:
1.实测 2.测编结合 3.编图
6.1.4.8 调查单位
指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承担单位,填写汉字名称。
6.1.4.9 图幅验收单位
指组织图幅验收单位,填写汉字名称。
6.1.4.10 评分等级
指图幅成果验收时评定的质量等级,按下列代码填写:
1.优秀 2.优良 3.良好 4.及格
6.1.4.11 出版时间
指地质图注明的出版日期,按GB 2808规定填写到月。
6.1.4.12资料来源
指地形资料来源,填写汉字。
6.1.4.13数据采集日期
指图幅数据采集完成日期,填写同6.1.4.11。
6.2 水系图层
6.2.1 河流、海岸线属性表(LX△△△02H)
表3 河流、海岸线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图素名称 |
CHFCAD |
C16 |
|
6.2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2.2.1 图元编号
指对河流、海岸线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2.2.2 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2.2.3 图素名称
填写河流、海岸线的汉字名称,无名者不填。
6.2.3湖泊、水库等属性表(LX△△△02S)
表4 湖泊、水库等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图素名称 |
CHFCAD |
C16 |
|
6.2.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2.4.1图元编号
指对湖泊、水库、沼泽地、干出滩等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2.4.2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2.4.3图素名称
填写湖泊、水库、沼泽地、干出滩等的汉字名称,无名者不填。
6.3 交通图层
6.3.1 交通图层属性表(LX△△△03J)
表5 交通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图素名称 |
CHFCAD |
C16 |
|
6.3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3.2.1 图元编号
指对铁路、公路等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3.2.2 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3.2.3 图素名称
填写铁路或公路汉字名称,无名者则填写其在图幅内起点、终点汉字名称。
说明:数字化铁路、公路等弧段取中线。
6.4 居民地图层
6.4.1 居民地图层属性表(LX△△△04J)
表6 居民地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图素名称 |
CHFCAD |
C16 |
|
6.4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4.2.1 图元编号
指对居民地和各级政府驻地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4.2.2 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4.2.3 图素名称
填写居民地和各级政府驻地的汉字名称。
6.5 境界图层
6.5.1 行政区划属性表(LX△△△05X)
表7 行政区划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图素名称 |
CHFCAD |
C16 |
|
6.5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5.2.1 图元编号
指对行政区划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5.2.2 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5.2.3 图素名称
填写县、市、省等的汉字名称。
6.5.3境界属性表(LX△△△05J)
表8 境界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图素名称 |
CHFCAD |
C20 |
|
6.5.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5.4.1图元编号
指对境界线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5.4.2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5.4.3图素名称
填写境界的汉字名称。
6.6 地形等高线图层
6.6.1 地形等高线属性表(LX△△△06D)
表9 地形等高线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高 程 |
CHAJ |
N4 |
m |
6.6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6.2.1 图元编号
指对地形等高线弧段的编号,按4.4 规定填写。
6.6.2.2 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补充代码如下:
71011.首曲线 71012.计曲线 71013.间曲线 71014.助曲线
6.6.2.3 高程
指每条地形等高线代表的海拔高程。以米为单位填写。
6.6.3高程点属性表(LX△△△06G)
表10 高程点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素类型 |
CHFCAA |
C5 |
|
3 |
点 名 |
CHAMBC |
C10 |
|
4 |
高 程 |
CHAJ |
N7.2 |
m |
6.6.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6.4.1图元编号
指对各级控制点、山峰高程点的编号。按4.4规定填写。
注:特殊地物点可放在该图层。
6.6.4.2图素类型
按GB/T 13923规定填写代码。
6.6.4.3点名
填写各级控制点、山峰高程点等的汉字名称。无名者不填。
6.6.4.4高程
指各级控制点、山峰高程点的海拔高程,以米为单位按图中高程注记填写。
6.7地层图层
6.7.1地层界线属性表(DX△△△01J)
表11 地层界线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接触关系 |
GZBD |
C2 |
|
6.7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7.2.1 图元编号
指对地层界线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7.2.2 接触关系
指新老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,按GB/T 9649 GZBD 项下所列代码及下列补充代码填写:
15.实测整合 16.推测整合 17.实测不整合
18.推测不整合 19.实测平行不整合 20.推测平行不整合
6.7.3 沉积、火山地层单位属性表(DX△△△01D)
表12 沉积、火山地层单位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地层单位名称 |
DSN |
C20 |
|
3 |
地层单位符号 |
DSO |
C8 |
|
4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5 |
岩石颜色 |
YSHB |
C11 |
|
表12续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6 |
岩石结构 |
YSC |
C14 |
|
7 |
岩石构造 |
YSD |
C14 |
|
8 |
生物组合 |
GSAF |
C60 |
|
9 |
地层厚度 |
QDFCF |
C14 |
m |
10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以地质图中表示的最小沉积、火山地层单位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7.4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7.4.1 图元编号
指对地层单位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7.4.2 地层单位名称
年代地层单位分为界、系、统、阶四级。岩石地层单位分为群、组、段、层四级。
按地质图中该地层单位(填图单位)汉字名称填写,如×××群、×××组、×××段、×××层。
6.7.4.3 地层单位符号
按地质图标注的该地层单位(填图单位)符号填写。若按地层清理结果套改,则按清理后确定的代码填写。
6.7.4.4 岩石名称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的岩石名称,填写1-3种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代码间以“-”分隔开。
注:在后面的数据项定义中,如果某数据项可填若干个代码,代码间皆以“-”分隔开,不再另作说明。
6.7.4.5 岩石颜色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的颜色,一种岩石只填写一种主要颜色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H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4.6 岩石结构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的结构,一种岩石只填写一种主要结构。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4.7 岩石构造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的构造,一种岩石只填写一种主要构造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4.8生物组合
指该地层单位所含的生物组合带、顶峰带、延时带或标准化石分子,直接填写拉丁文或汉字名称。无生物组合者不填。
6.7.4.9 地层厚度
按实测厚度,以米为单位填写,可填写区间值。
6.7.4.10 矿种
指该地层单位所含主要矿种,填写1-3种与岩石地层密切相关的矿产种类,按GB/T 9649 KC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5变质地层单位属性表(DX△△△01B)
表13 变质地层单位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地层单位名称 |
DSN |
C20 |
|
3 |
地层单位符号 |
DSO |
C8 |
|
4 |
地层单位时代 |
DSP |
C7 |
|
5 |
岩石组合 |
YSZH |
C20 |
|
6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7 |
岩石颜色 |
YSHB |
C11 |
|
8 |
岩石结构 |
YSC |
C14 |
|
9 |
岩石构造 |
YSD |
C14 |
|
10 |
包体岩性 |
YKBIE |
C17 |
|
11 |
包体特征 |
YKBIC |
C20 |
|
12 |
生物组合 |
GSAF |
C60 |
|
13 |
原 岩 |
KCAAM |
C17 |
|
14 |
地层厚度 |
QDFCF |
C14 |
m |
15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以地质图中表示的最小的变质岩地层单位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7.6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7.6.1 图元编号
指对变质岩系地层单位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7.6.2 地层单位名称
变质岩系地层单位中原岩为火山-沉积岩,经浅变质作用,层状有序者,仍按群、组、段、层填写;经中浅变质作用,层状无序者分为岩群、岩组、岩段、岩层四级;经中深变质作用,块状无序者分为副片麻岩群、副片麻岩组。原岩性质不明者为片岩、片麻岩(1:50000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)。或按地质图中该地层单位标注的汉字名称填写。
6.7.6.3 地层单位符号
填写同6.7.4.3。
6.7.6.4 地层单位时代
按附录A填写,如地层单位符号能反映其时代,则此栏可不填。
6.7.6.5 岩石组合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类型的组合,填写1-3种岩石类型,按GB/T 9649 YSEA 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6 岩石名称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名称,填写1-3种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7 岩石颜色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的颜色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颜色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HB 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8 岩石结构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的结构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结构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 GB/T 9649 YS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9 岩石构造
指构成该地层单位主要岩石的构造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构造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10 包体岩性
指该地层单位中包体的主要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 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11 包体特征
指该地层单位中包体的形状、大小等特征,填写汉字。
6.7.6.12生物组合
填写同6.7.4.8。
6.7.6.13 原岩
指该地层单位变质、变形前的原岩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 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7.6.14 地层厚度
层状有序变质地层以米为单位填写实测厚度,也可填写区间值。层状无序变质地层厚度为视厚度。
6.7.6.15 矿种
指该变质地层单位所含主要矿种。填写同6.7.4.10。
6.8火山岩岩性、岩相图层
6.8.1火山岩岩性、岩相界线属性表(DX△△△02J)
表14 火山岩岩性、岩相界线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接触关系 |
GZBD |
C2 |
|
6.8.2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8.2.1图元编号
指对火山地层单位为岩性、岩相界线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8.2.2接触关系
指火山地层单位内岩性、岩相间的接触关系。按GB/T 9649 GZBD项下补充代码填写:
22.陆相火山岩的岩性界线 23.陆相火山岩的岩相界线
6.8.3火山地层岩性属性表(DX△△△02H)
表15 火山地层岩性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地层单位符号 |
DSO |
C8 |
|
3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以最小的火山地层单位的岩性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8.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8.4.1图元编号
指对火山地层单位内岩性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8.4.2地层单位符号
指该岩性所属地层单位的符号,填写同6.7.4.3。
6.8.4.3岩石名称
指该岩性的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8.5 火山岩相属性表(DX△△△02X)
表16 火山岩相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地层单位符号 |
DSO |
C8 |
|
3 |
火山岩相 |
HSFB |
C2 |
|
以最小的火山地层单位内的岩性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8.6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8.6.1图元编号
指对火山地层单位内岩相多边形的编号, 按4.4规定填写。
6.8.6.2地层单位符号
指该火山地层所属地层单位的符号, 填写同6.7.4.3。
6.8.6.3火山岩相
指各种火山地层中岩相名称, 如熔岩相、次火山岩相等。按GB/T 9649 HSF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9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
6.9.1非正式地层单位界线属性表(DX△△△03J)
表17 非正式地层单位界线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接触关系 |
GZBD |
C2 |
|
6.9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9.2.1 图元编号
指对非正式地层单位界线弧段的编号, 按4.4规定填写。
6.9.2.2界线类型
指非正式地层单位与正式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。按GB/T 9649 GZBD项下补充代码填写:21.非正式地层单位界线
6.9.3非正式地层单位属性表(DX△△△03D)
表18 非正式地层单位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地层单位符号 |
DSO |
C8 |
|
3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4 |
岩石成因类型 |
YSAH |
C1 |
|
5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6.9.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9.4.1图元编号
指对非正式地层单位多边形的编号, 按4.4规定填写。
6.9.4.2地层单位符号
指该非正式地层单位所属地层单位符号, 填写同6.7.4.3。
6.9.4.3岩石名称
指非正式地层单位的岩石名称, 如风暴岩、岩楔、隐爆角砾岩、礁滩等。按GB/T 9649 YSEB项下代码填写。
6.9.4.4岩石成因类型
指非正式地层单位岩石的成因类型, 按下列代码填写:
1.沉积成因 2.岩浆成因 3.变质成因 4.构造成因 5.成因不明
6.9.4.5矿种
指该非正式地层单位所含的矿种, 填写同6.7.4.10。
6.10侵入岩(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)图层
6.10.1 侵入岩界线属性表(DX△△△04J)
表19 侵入岩界线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接触关系 |
GZBD |
C2 |
|
6.10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0.2.1 图元编号
指对侵入岩边界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0.2.2 接触关系
指侵入岩与围岩、侵入岩与侵入岩及侵入岩内部接触关系,按GB/T 9649 GZBD项下所列代码及下列补充代码填写:
25.渐变接触 26.超动型侵入接触
27.脉动型侵入接触 28.涌动型侵入接触
6.10.3 侵入岩年代单位属性表(DX△△△04N)
表20 侵入岩年代单位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统一编号 |
PKIAA |
N6 |
|
3 |
岩体名称 |
QDHN |
C20 |
|
4 |
岩体符号 |
QDHAH |
C8 |
|
5 |
岩石类型 |
YSEA |
C6 |
|
6 |
岩相分带 |
QDHD |
C1 |
|
7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8 |
岩石颜色 |
YSHB |
C11 |
|
9 |
岩石结构 |
YSC |
C14 |
|
10 |
岩石构造 |
YSD |
C14 |
|
11 |
火成岩产状 |
YSJA |
C2 |
|
12 |
侵入时代 |
QDHO |
C7 |
|
13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以岩体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,若岩体划分相带则以岩相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10.4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0.4.1 图元编号
指对岩体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0.4.2 统一编号
按侵入岩数据库中对全省岩体的统一编号填写,设此项的目的是作为关键字和侵入岩数据库相联。未建此库者不填。
6.10.4.3 岩体名称
填写岩体汉字名称,无名者不填。
6.10.4.4 岩体符号
侵入岩年代单位分为期(代)、阶段、次三级,按地质图标注的该岩体符号填写。
6.10.4.5岩石类型
指侵入体按SiO2百分含量比例而划分的岩石大类,按GB/T 9649 YSE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6岩相分带
指该岩体根据岩性变化规律而划分的相带,按GB/T 9649 QDH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7 岩石名称
指构成该相带(岩体)主要岩性的岩石名称,填写1-3种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8 岩石颜色
指构成该相带(岩体)主要岩石的颜色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颜色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H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9 岩石结构
指构成该相带(岩体)主要岩石的结构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结构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相对应。按GB/T 9649 YSC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10 岩石构造
指构成该相带(岩体)主要岩石的构造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构造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D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11 火成岩产状
按GB/T 9649 YSJ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4.12 侵入时代
指该岩体侵入的时代,按附录A规定填写。
6.10.4.13 矿种
指该相带(岩体)所含主要矿种,填写同6.7.4.10。
6.10.5 侵入岩谱系单位属性表(DX△△△4P)
表21 侵入岩谱系单位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超单元组合 |
QDHAA |
C20 |
|
3 |
超单元/序列 |
QDHAB |
C20 |
|
4 |
单 元 |
QDHAC |
C20 |
|
5 |
侵入体个数 |
QDHY |
N2 |
|
6 |
侵入体名称 |
QDHAF |
C20 |
|
7 |
侵入体符号 |
QDHAG |
C8 |
|
8 |
岩石类型 |
YSEA |
C6 |
|
9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10 |
岩石颜色 |
YSHB |
C11 |
|
11 |
岩石结构 |
YSC |
C14 |
|
12 |
岩石构造 |
YSD |
C14 |
|
13 |
侵入岩产状 |
YSJC |
C2 |
|
14 |
侵入体就位机制 |
QDHX |
C1 |
|
15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以单元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,若有独立侵入体或杂岩体等存在时,则以岩体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10.6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0.6.1 图元编号
指对侵入体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0.6.2超单元组合
指该单元所属的超单元组合,填写汉字名称。未归属超单元组合者不填。
6.10.6.3超单元/序列
指该单元所属的超单元/序列,填写汉字名称。未归属超单元/序列者不填。
6.10.6.4单元
填写该单元的汉字名称。
6.10.6.5 侵入体个数
指该单元所含侵入体数量,填写数字。
6.10.6.6 侵入体名称
如为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则在此填写其汉字名。
6.10.6.7 侵入体符号
填写该单元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的符号。
6.10.6.8岩石类型
指单元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按矿物组份含量比例而划分的岩石大类,按GB/T 9649 YSE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6.9岩石名称
指构成该单元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主要岩性的岩石名称,填写1-3种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6.10岩石颜色
指构成该单元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主要岩石的颜色,一种岩石只填写一种主要颜色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H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6.11岩石结构
指构成该单元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主要岩石的结构,一种岩石只填写一种结构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C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6.12 岩石构造
指构成该单元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主要岩石的构造,一种岩石只填写一种构造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D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6.13 侵入岩产状
按GB/T 9649 YSJ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0.6.14 侵入体就位机制
指深成岩体就位机制的主要类型,按下列代码填写:
1.穹隆 2.底辟 3.气球膨胀 4.顶蚀 5.破火山口沉陷 6.断裂扩张
6.10.6.15 矿种
指单元侵入体或独立侵入体、侵入杂岩等所含主要矿种,填写同6.7.4.10。
6.11 脉岩图层
6.11.1脉岩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05M)
表22 脉岩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岩石类型 |
YSEA |
C6 |
|
3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5 |
|
4 |
脉岩符号 |
YSEAGE |
C8 |
|
5 |
岩石颜色 |
YSHB |
C7 |
|
6 |
岩石结构 |
YSC |
C4 |
|
7 |
岩石构造 |
YSD |
C4 |
|
表22续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8 |
侵入时代 |
QDHO |
C7 |
|
9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以单个脉岩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11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1.2.1 图元编号
指对脉岩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1.2.2岩石类型
指该脉岩按SiO2含量比例划分的岩石大类,按GB/T 9649 YSE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1.2.3 岩石名称
指构成脉岩的岩石名称,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1.2.4 脉岩符号
按GB 958规定填写。
6.11.2.5 岩石颜色
指构成脉岩岩石的主要颜色(1-2种),按GB/T 9649 YSH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1.2.6 岩石结构
指构成脉岩岩石的结构,按GB/T 9649 YS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1.2.7 岩石构造
指构成脉岩岩石的构造,按GB/T 9649 YS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1.2.8 侵入时代
按附录A规定填写。时代不明者不填。
6.11.2.9 矿种
指脉岩所含主要矿种,填写同6.7.4.10。
6.12 围岩蚀变图层
6.12.1 围岩蚀变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06S)
表23 围岩蚀变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围岩蚀变 |
KCAJ |
C8 |
|
3 |
矿物名称 |
KWBH |
C26 |
|
6.12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2.2.1 图元编号
指对各种围岩蚀变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2.2.2 围岩蚀变
按GB/T 9649 KCAJ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如多种蚀变叠加,按实际蚀变类型填写,最多填写三种。
6.12.2.3 矿物名称
指蚀变矿物名称,按GB/T 9649 KWBH 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最多填写三种矿物。
6.13 混合岩化带、变质相带图层
6.13.1 混合岩化带属性表(DX△△△07H)
表24 混合岩化带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混合岩化带类型 |
QDIMC |
C8 |
|
3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4 |
岩石颜色 |
YSHB |
C11 |
|
5 |
岩石结构 |
YSC |
C14 |
|
6 |
岩石构造 |
YSD |
C14 |
|
6.13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3.2.1 图元编号
指对各种混合岩化带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3.2.2 混合岩化带类型
混合岩化带类型按GB/T 9649 QDIMC项下新增代码填写:
01.局部混合岩化带 02.各种混合岩化带 03.混合质花岗岩带
04.千枚岩、糜棱岩带 05.构造角砾岩、构造岩带
6.13.2.3 岩石名称
指构成该混合岩化带的主要岩石名称,填写1-3种岩石名称。按GB/T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2.4 岩石颜色
指构成该混合岩化带主要岩石的颜色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颜色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H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2.5 岩石结构
指构成该混合岩化带主要岩石的结构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结构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2.6 岩石构造
指构成该混合岩化带主要岩石的构造,一种岩石只填一种主要构造,其顺序与岩石名称对应。按GB/T 9649 YS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3 变质相带属性表(DX△△△07B)
表25 变质相带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变质作用类型 |
YSVA |
C3 |
|
3 |
变质相 |
YSWA |
C2 |
|
4 |
变质带 |
YSWE |
C2 |
|
5 |
变质建造 |
YSX |
C3 |
|
6 |
矿物共生组合 |
KWBED |
C44 |
|
表25续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7 |
变质作用温度 |
YSVC |
C7 |
℃ |
8 |
变质作用压力 |
YSVD |
C7 |
GPa |
6.13.4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3.4.1 图元编号
指对变质相带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3.4.2 变质作用类型
按GB/T 9649 YSV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4.3 变质相
按GB/T 9649 YSW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4.4 变质带
按GB/T 9649 YSWE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4.5 变质建造
按GB/T 9649 YSK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3.4.6 矿物共生组合
按GB/T 9649 KWBH项下所代码填写,最多填写5种矿物组合。
6.13.4.7 变质作用温度
指变质作用的温度条件,以℃为单位填写,也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3.4.8 变质作用压力
指变质作用的压力条件,以GPa为单位填写,也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4 断层(带)图层
6.14.1 断层(带)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08D)
表26 断层(带)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断层类型和性质 |
GZEE |
C3 |
|
3 |
断层(带)名称 |
GZEAB |
C20 |
|
4 |
断层线(带)走向 |
GZECA |
C7 |
° |
5 |
断层面倾向 |
GZECD |
C7 |
° |
6 |
断层面倾角 |
GZECE |
C5 |
° |
7 |
估计离距 |
GZEGBN |
C8 |
m |
8 |
断层岩类型 |
GZEHA |
C7 |
|
9 |
断层期次和时代 |
GZEK |
C7 |
|
6.14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4.2.1 图元编号
指对断层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4.2.2 断层类型和性质
几何分类和变形层次分类断层性质按GB/T 9649 GZEE项下所列代码填写;力学性质分类断层性质按GB/T 9649 GZEE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需补充部分代码。
6.14.2.3 断层(带)名称
填写汉字名称,无名者不填。
6.14.2.4 断层线(带)走向
指断层整体走向,按第一象限、第四象限,用数字(0°~ 90 °、270°~360°)填写,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4.2.5 断层面倾向
指断层面总体倾向,可填写区间值,亦可填写NNE、NW等字符。
6.14.2.6 断层面倾角
按实测倾角填写,亦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4.2.7 估计离距
指断层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估计断距,以米为单位填写,也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4.2.8 断层岩类型
指断层带内经断层作用产生的岩石,如角砾岩、糜棱岩等。按GB/T 9649 GZEHA 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4.2.9断层期次和时代
指断层形成的期次和时代,按附录A填写。
6.15韧性变形带图层
6.15.1韧性变形带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09R)
表27 韧性变形带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变形带名称 |
GZCI |
C20 |
|
3 |
岩石名称 |
YSEB |
C17 |
|
4 |
矿物名称 |
KWBEH |
C44 |
|
5 |
组构特征 |
GZMF |
C20 |
|
6 |
变形机制 |
GZSE |
C1 |
|
7 |
形成期次或时代 |
GZAFJ |
C7 |
|
8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6.15.2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5.2.1图元编号
指对韧性变形带多边形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5.2.2变形带名称
指韧性变形带的名称,按报告中的名称填写汉字,如强变形带、糜棱岩带等。
6.15.2.3岩石名称
指韧性变形带内因韧性变形而形成的构造岩石,如糜棱岩、千糜岩等。按 G B 9649 YSE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最多填写3种岩石名称。
6.15.2.4 矿物名称
指韧性变形带内因韧性变形而形成的新生矿物,按GB/T 9649 KWBEH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最多填写5种矿物。
6.15.2.5 组构特征
指韧性变形带中岩石与矿物变形组构特征,填写汉字。
6.15.2.6 变形机制
指韧性变形带的变形机制,按下列代码填写:
1.推覆型 2.滑覆型 3.走滑型
6.15.2.7 形成期次或时代
指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期次或时代,按附录A填写。
6.15.2.8矿种
指韧性变形带内因韧性变形而形成的矿产,填写同6.7.4.10。
6.16 褶皱图层
6.16.1 褶皱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10Z)
表28 褶皱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褶皱类型和性质 |
GZCE |
C3 |
|
3 |
褶皱名称 |
GZCAB |
C20 |
|
4 |
褶皱轴向 |
GZCCAB |
N3 |
° |
5 |
轴面倾向 |
GZCCAE |
C7 |
° |
6 |
轴面倾角 |
GZCCAF |
C5 |
° |
7 |
形成期次或时代 |
GZAFJ |
C7 |
|
6.16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6.2.1 图元编号
指对褶皱轴线弧段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6.2.2 褶皱类型和性质
按GB/T 9649 GZCE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6.2.3 褶皱名称
填写汉字名称,无名者不填。
6.16.2.4 褶皱轴向
指褶皱轴线整体走向,以度为单位,填写数值。
6.16.2.5褶皱轴面倾向
指褶皱轴面整体倾向,以度为单位,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6.2.6褶皱轴面倾角
指地质图或说明书中的褶皱轴面倾角,以度为单位,可填写区间值。
6.16.2.7 形成期次或时代
指褶皱形成期次或时代,按附录A填写。
6.17矿产图层
6.17.1矿产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11K)
表29 矿产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矿产地名 |
JJDAJ |
C10 |
|
3 |
矿 种 |
KCC |
C4 |
|
4 |
矿产组合 |
KCAAW |
C1 |
|
5 |
共 生 矿 |
KCAAI |
C19 |
|
6 |
伴 生 矿 |
KCAAH |
C19 |
|
7 |
矿床成因类型 |
KCBA |
C5 |
|
8 |
矿 体 数 |
PKGKI |
C2 |
|
9 |
矿床规模 |
PKGKB |
C1 |
|
10 |
组分名称 |
PKGKPL |
C10 |
|
11 |
矿石品位 |
PKCDD |
N7.2 |
|
12 |
计量单位 |
HXGAH |
C3 |
|
13 |
成矿时代 |
KCAOC |
C7 |
|
14 |
地质工作程度 |
PKD |
C2 |
|
以矿产地(矿点、矿床)为属性表的记录单位。
6.17.2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7.2.1图元编号
指对矿产地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7.2.2矿产地名
指矿产所在地名,填写汉字名称。
6.17.2.3 矿种
按GB/T 9649 KC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7.2.4 矿产组合
指同一矿产地中多种矿产,按下列代码填写:
1.单一矿产 2.共生矿产 3.伴生矿产
6.17.2.5 共生矿
指两种以上有用矿产的组合,如铅、锌、银矿床。按GB/T 9649 KC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最多填写4种矿。
6.17.2.6 伴生矿
指以一种矿产为主,伴生其它有用组分,如铜矿床以铜为主,伴生金、银等。伴生矿填写可以回收利用的矿。按GB/T 9649 KCC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最多填写4种矿。
6.17.2.7 矿床成因类型
指矿产地主要矿种依据成矿作用划分的成因类型,按GB/T 9649 KCB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7.2.8 矿体数
指矿体个数,填写数字。
6.17.2.9 矿床规模
指矿产的储量大小。按GB/T 9649 PKGKB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补充下列代码:
5.矿点 6.矿化点
6.17.2.10 组分名称
指矿石中有用组分名,按GB/T 9649 DHAA、HXDA及PKJ项下所列内容填写。
6.17.2.11 矿石品位
指整个矿区中有用组份或有用矿物的总平均值。
6.17.2.12 计量单位
指与组分名称相对应的计量单位,按GB/T 9649 HXGAH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7.2.13 成矿时代
按附录A规定填写。
6.17.2.14 地质工作程度
指矿区地质矿产特征工作的程度,按GB/T 9649 PK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,固体燃料矿产工作程度代码按GB/T 9649 MDBA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8 产状符号图层
6.18.1 产状符号图层属性表(DX△△△12C)
表30 产状符号图层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产状类型 |
GZBBGA |
C1 |
|
3 |
倾 向 |
GZBBAC |
C3 |
° |
4 |
倾 角 |
GZBBAD |
N2 |
° |
6.18.2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8.2.1 图元编号
指对产状符号点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8.2.2 产状类型
按下述代码填写:
1.岩层产状 2.片理产状 3.片麻理产状 4.劈理产状
5.线理产状 6.流面产状 7.裂隙产状
6.18.2.3倾向
指各种产状的倾向,填写SE、N、NW等字符。
6.18.2.3 倾角
按地质图标记的倾角度数填写。
6.19其它图素图层
本图层包括化石采样点、同位素年龄采样点、钻孔、火山机构、泉、震中、图切剖面等属性表,分别记录其基本属性数据。
6.19.1化石采样点属性表(DX△△△13H)
表31 化石采样点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化 石 |
GSAB |
C2 |
|
3 |
地层单位符号 |
DSO |
C8 |
|
6.19.2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2.1图元编号
指对化石采样点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2.2化石
指在该点采集的化石,按GB/T 9649 GSAB项下所列代码及下列补充代码填写。
50.植物 51.孢粉 52.藻类 53.微体植物 60.动物 61.脊椎动物
62.无脊椎动物 63.鱼 64.人体骨骼 65.浮游生物 66.微体动物
6.19.2.3 地层单位符号
指化石采样点所属地层单位的符号,按地质图标注的该地层单位(填图单位)符号填写。若按地层清理结果套改,则按清理后确定的代码填写。
6.19.3同位素年龄采样点属性表(DX△△△13T)
表32 同位素年龄采样点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样品编号 |
PKHFB |
N2 |
|
3 |
年龄测定方法种类 |
DHBIA |
C2 |
|
4 |
同位素地质年龄 |
DHBHAB |
N6.1 |
Ma |
5 |
分析单位 |
HXGG |
C20 |
|
6 |
分析日期 |
HXGB |
C8 |
YYYYMMDD |
6.19.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4.1图元编号
指对同位素年龄采样点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4.2样品编号
指图幅内对同位素年龄采样点的编号,填写数字。无此编号不填。
6.19.4.3年龄测定方法种类
按GB/T 9649 DHBIA项下代码填写。
6.19.4.4同位素地质年龄
以百万年为单位,按测定数值填写。
6.19.4.5分析单位
指同位素年龄样品的测定单位,填写汉字名称。
6.19.4.6分析日期
指同位素年龄样品的测定时间。
6.19.5钻孔属性表(DX△△△13K)
表33 钻孔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图面编号 |
GCJCBO |
N3 |
|
3 |
钻孔编号 |
GCJCBN |
C10 |
|
4 |
钻孔类型 |
TKAA |
C2 |
|
5 |
地层厚度 |
QDFCF |
C80 |
m |
6 |
终孔深度 |
TKACCA |
N7.2 |
m |
7 |
矿 种 |
KCC |
C14 |
|
6.19.6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6.1图元编号
指对钻孔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6.2图面编号
指图幅内对钻孔的编号,填写数字。如无此编号则不填。
6.19.6.3钻孔编号
指施工单位对钻孔的编号,填写原编号。如无编号则不填。
6.19.6.4钻孔类型
按GB/T 9649 TKAA项下代码填写。
6.19.6.5地层厚度
指钻孔钻遇各地层(钻孔地质综合表上合并后之层位)符号及其视厚度,之间用“,”分隔。厚度以米为单位。
6.19.6.6终孔深度
指钻孔终孔时的深度,以米为单位填写。
6.19.6.7 矿种
填写所钻遇矿种。最多填写三种矿物,填写同6.7.4.10。
6.19.7 火山机构属性表(DX△△△13S)
表34 火山机构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火山构造类型 |
HSDD |
C2 |
|
3 |
火山构造名称 |
HSDI |
C10 |
|
6.19.8 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8.1图元编号
指对各类火山构造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8.2火山构造类型
指各类火山构造的类型,按GB/T 9649 HSD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9.8.3火山构造名称
指该火山构造的地理名称,填写汉字。
6.19.9泉属性表(DX△△△13Q)
表35 泉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泉水类型 |
SWBGAD |
C2 |
|
3 |
泉水流量 |
SWBGAF |
N3 |
t/s |
4 |
泉水温度 |
SWBGAO |
N3 |
℃ |
6.19.10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10.1图元编号
指对泉点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10.2泉水类型
指泉的类型,如上升泉、下降泉、温泉等,按GB/T 9649 SWBGAD项下所列代码填写。
6.19.10.3泉水流量
指泉单位时间内的涌水量,以升/秒为单位填写数值。
6.19.10.4泉水温度
指泉水的温度,以℃为单位填写数值。
6.19.11震中属性表(DX△△△13Z)
表36 震中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主震震级 |
GCIBBE |
N3.1 |
|
3 |
主震时间 |
GCIBBF |
C8 |
YYYYMDD |
4 |
震中经度 |
DWCACA |
C7 |
°′″ |
5 |
震中纬度 |
DWCACB |
C6 |
°′″ |
6.19.12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12.1图元编号
指对震中点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12.2主震震级
指主震震中震级大小,填写数字,按地质图标记精度填写。
6.19.12.3主震时间
指主震的发震时间。
6.19.12.4震中经度、震中纬度
指震中在地形图中经纬度坐标值,填写精确到秒。
6.19.13图切剖面属性表(DX△△△13P)
表37 图切剖面属性表
序号 |
数据项名 |
数据项代码 |
数据类型及长度 |
单 位 |
1 |
图元编号 |
CHFCAC |
N7 |
|
2 |
剖面起点编号 |
QDYGK |
C1 |
|
3 |
剖面转折点编号 |
QDYGM |
C1 |
|
4 |
剖面终点编号 |
QDYGL |
C1 |
|
5 |
剖面方位 |
QDYGD |
C5 |
|
6.19.14数据项定义或说明
6.19.14.1图元编号
指对剖面线的编号,按4.4规定填写。
6.19.14.2剖面起点编号
按地质图中标注的字符填写。
6.19.14.3剖面转折点编号
按地质图中标注的字符填写。
6.19.14.4剖面终点编号
按地质图中标注的字符填写。
6.19.14.5剖面方位
指剖面的方位,填写NE、NW字符。如剖面有转折点,则分段填写。
|